去年秋天的红叶季,我们在日本北海道逛了支笏(hù)洞爷国立公园的三个部分:洞爷湖、登别地狱谷和支笏湖。相当推荐!日语写出来也是汉字”支笏洞爺国立公園”,一样。
地质简介
北海道地质构造复杂,岛上断层丰富,火山及地热景观众多。其所在的鄂霍次克板块1在西侧受到欧亚板块的挤压,东侧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中部南北向的日高山脉为一处逆冲断层,地质上一般也被认为是千岛岛弧与东北日本弧(Northeastern Japan Arc)的交界。
道央地区集中的几处火山和地热景观比如洞爷湖、支笏湖、登别地狱谷、羊蹄山、定山溪等,共同组成了支笏洞爷国立公园,而其中洞爷火山口和有珠火山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北海道及周边岛屿的地质板块示意图。此行所去五处地点(札幌、小樽、洞爷湖、登别和支笏湖)亦在图中标出以便参阅。值得一提的是,这五处地名的词源均为阿依努语。
我们的行程是逆时针一圈:
到达札幌:✈️降落札幌新千岁机场后,乘火车🚄北上至札幌市区。机场其实在支笏湖以东、札幌市以南的千岁市,而”支笏”和”千岁”这两个词有个挺有趣的关联,到介绍支笏湖的时候,会再详细解释一下。
札幌➔洞爷湖:道南巴士公司的”札幌-洞爷湖线“高速巴士🚌直接到洞爷湖温泉区域,但乘车前需要网上预约。
洞爷湖➔登别地狱谷:温泉酒店免费送到JR洞爷町站,乘JR火车🚄至登别站,然后打车🚕10分钟到山谷里;
登别地狱谷➔支笏湖温泉区域:从地狱谷坐巴士🚌回到登别站,乘JR火车🚄到苫小牧站,然后打车🚕到支笏湖;
支笏湖➔新千岁机场:公交车🚌直接从支笏湖到新千岁机场。
若能自驾,交通上便能省不少时间,但像我们这样一路都是公共交通其实也蛮有意思的!
札幌
来北海道,无论如何札幌还是要停一脚的。札幌市里秋天看叶子的话,中岛公园、北海道大学的校园和円山都不错。中岛公园和北海道大学里的都是人工的园林和规划,而円山上则是一片原生的温带阔叶混交林,历史上未受人为砍伐或破坏,能保存至今,十分罕见。
中岛公园位于札幌市区,错落的枫叶和银杏使得秋天的景致十分好看。
赶上北海道大学里银杏大道最艳丽的时候。那个周末也是校园里的秋叶祭,人不少。
円山原始森林在札幌市区西边,紧挨北海道神宫。别看地图上范围不大,离市区这么近的地方能有一片原生林,相当不容易。各色树种交相辉映,体验甚好。
小樽那边也有些山头叶子不错,但我们只是去了个一日游,所以只逛了中心运河地带,并没有在小樽上山看叶子。
小樽运河。远处是铺满红叶的山头。
额外插一句,“札幌”和“小樽”都来自北海道原住民的阿依努语——札幌Sapporo原义是“干而宽的河”,小樽Otaru原义是“沙滩中的河”。阿依努语在语言学上被视为孤立语言,不从属于任何其他语系,曾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而如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阿伊努语方言已完全消失,北海道也仅有少数的老人家能说,属于极度濒危的语言了。日本政府在2008年正式承认阿伊努语为其原住民族语言,次年起亦开始规划相关的语言保护方案。
洞爷湖
从札幌到洞爷湖温泉有高速大巴可以坐,单程车程约两小时,途中路过羊蹄山山脚。羊蹄山西侧的二世谷是滑雪胜地,不过像我这种对冰雪运动不太感冒的,就可以暂时忽略了。
洞爷(Toya),阿伊努语原义为”湖岸的土地”。11万年前一巨大火山喷发后塌陷,形成了一个破火山口,积水后成为洞爷湖。湖中露出水面的熔岩穹丘叫“中岛”。从洞爷湖南岸往北看去,湖水湛蓝,背景还有羊蹄山,景致相当漂亮。
洞爷湖中央的熔岩穹丘在荡漾的湖水上显得格外柔和。远处(图中偏左)高耸的层状火山是羊蹄山。
从四月底到十月底,每天晚上湖上还有烟花表演,我们正赶上了这“烟花马拉松”的最后一周。
洞爷湖湖面上的烟花汇演
我们的温泉酒店就在湖的南边,而且还是碳酸泉,泡完皮肤滑溜溜的,没有硫磺味,很不错。酒店大堂还有无限量的各式烧酒可以喝。
左:温泉有公示化学成分含量,很学术。右:纪念品店里有卖阿伊努语字典。
在洞爷湖的第二天,我们坐公交车去了有珠山和昭和新山。有珠山是活跃的层状火山,昭和新山是有珠山东麓的次生熔岩穹丘。公交车站就在这俩山头中间,下车后直接坐缆车可以上到有珠山山顶的一个观景台,可以回望昭和新山、俯瞰长流川的冲积平原、或者近距离观察有珠山的火山口。
在公交车站仰望还冒着烟的昭和新山熔岩穹丘。
缆车上回头俯瞰火红的昭和新山和半个洞爷湖。这边山上比札幌市里要冷,叶子也掉的早。
从有珠山上的观景台远眺东南方的长流川、内浦湾和绘鞆半岛。
有珠Usu在阿依努语里是”小海湾/河流入海口“的意思。估计山上的花花草草也都有阿伊努语本来的名字吧,只可惜作为游客能难以一一去查证了。
有珠山的山坡上植被茂盛,估计火山土壤营养丰富。
有珠山火山口南沿这半圈有步道可以走,一路上景致甚佳,但风真的是大。步道尽头为南外轮山展望台,可以顺光看到有珠山几个核心的火山口、远处的洞爷湖、还有地平线上的羊蹄山。
还好赶上天气晴朗,沿着火山口一路走过来,观景很好。要是碰上阴雨天,这里没有任何遮挡,估计体验会减分吧。
有珠山南外轮山展望台往北看,清晰可见大有珠(右侧最高的台状山体)、小有珠(正前方有植被的穹丘)、西山(左侧颜色发黑的穹丘)。大小有珠之间的谷地冒着硫磺味的白烟,远处地平线左右,是洞爷湖的一角,和直插云霄的羊蹄山。
有珠山以英安岩(富含石英的安山岩,属安山岩向流纹岩过度的偏酸性火山岩)为主,伴有丰富的浮岩、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按时间喷发时间排序的话,小有珠主体形成于明和五年(1769),大有珠形成于嘉永六年(1853),而昭和新山是昭和18-20年(1943-45年)。
西山则早很多,形成于约一万年前,且主要构成是以玄武岩为主的“外轮山熔岩”,比较不一样。
有珠山局部地质图。红色区域(标记尾字母”d”)为近300年不同次数喷出的熔岩所形成的英安岩(dacite)。三文鱼色(Ao, Sa等)、粉色/绿色(Bn/Tm)、和大片的黄色(Ub)分别为20、19和17世纪喷发形成的浮岩及火山灰。棕色部分(Sm)为更老一些的熔岩(玄武岩或玄武岩质安山岩)。白色(t和At)表示砂砾和泥。图片来源:地質調査総合センター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由于此地身处俯冲带岛弧体系,岩浆的形成过程跟地壳有紧密关系,并不像洋脊或热点处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深处。岛弧体系中,洋壳俯冲,将带水的地壳往下拖,上地幔遇水后熔点降低,局部熔融形成岩浆,而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过地壳,又再与其接触、反应后才喷出。这种岩浆的二氧化硅成分偏高,因此所形成的火山岩以中性的安山岩和偏酸性的英安岩居多。我的另一篇文介绍了我去过的几个盾状火山和所见到的玄武岩地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此贴作一个比较与区别:火山(上):盾状火山。
有珠山上的火成岩。
栈道旁可见火山碎屑的沉积地层
栈道很好走,不过部分路段坡度较大。
云层稍微散开后,西向远眺可见内浦湾的另一侧。山脚下的海滨小镇叫洞爷,和洞爷湖温泉不是同一个地方。
从有珠山回到洞爷湖湖边后,还可以走去有珠山的西麓,去看一处灾害遗址。这里在2000年有一次比较猛烈的爆发,并出现了新的火山口(金比罗火山口),之后当地将受到破坏的建筑作为遗址保护了起来。
2000年金比羅火口災害遺構
登别地狱谷
离开洞爷湖时,温泉酒店可以免费送我们到洞爷湖町火车站,然后我们就搭从函馆开过来的火车,绕过绘鞆半岛,来到登别。火车车次很多,淡季的话当天直接到车站直接买就好。
登别 Noboribetsu,这种如此特别又在北海道的地名,自然又是一个阿依努语语源的名字——本义”深色/浑浊的河”。
因为只安排了一日游(晚上是要去到支笏湖住),所以在登别站下车后,存了行李,我们为了省时间就直接打车去的地狱谷,也就十几分钟车程。登别地狱谷也是温泉胜地,而且盲猜知名度比洞爷湖要大,因为明显游客较洞爷湖密集很多。核心景区主要分“地狱谷”和“大汤沼”两个部分,主入口进去就是地狱谷,大汤沼要往山上走一点点。
登别地狱谷的奇特地貌配上秋色相当好看。
登别这一片的地热景观都坐落在一处火山口遗址上,地底岩浆活动虽不再喷发,但仍然持续加热含水地层中的地下水,在裂缝或开口处喷出间歇泉或冒出白烟,还形成了不少冒泡的泥潭。由于土壤和岩石中极高含量的硫磺,靠近地热孔处的区域植物无法生长。
地狱谷地表颜色丰富的硫磺沉积
沿着栈道往山上走,就是大汤沼和奥の湯。这两个湖一大一小,但都冒着白烟,翻滚着浑浊的泡泡,空气中亦弥漫着新鲜的硫磺味。湖水呈强酸性(pH 1-2),池沼最底部喷出的硫磺泉泉眼温度能达到130℃左右。
左:大汤沼;右:奥の湯。
沿着大汤沼川步道,一路的秋景十分宜人。
登别的山谷里比有珠山上暖和不少,此处的秋叶也正是最绚烂的时候。
地图上看,地狱谷东边就是俱多乐湖——一个近乎于完美圆形的火口湖,而且据说水质清冽。但是我们没找到轻易能从山谷里上去的方法,光靠走路的话略远,最后由于时间所限,只能作罢。
支笏湖
从登别到支笏湖的这段交通,是我们在安排行程时的一大不确定因素:因为不确定在地狱谷能玩多久、不知道苫(shàn)小牧能不能打到出租车、也不知道假如火车直接坐到千岁站的话能不能碰得上去支笏湖那少得可怜的几班车…
最后发现,登别的地狱谷还是相当值得细看,所以我们一直逛到下午才走。而为了来得及看到支笏湖的日落,我们决定直接在苫小牧下火车,赌我们运气好能打到出租车。结果下了火车发现,苫小牧是个正儿八经的城市,工业化程度高,虽然街上人不多,但基建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火车站外面就有出租车在趴活,所以我们很顺利就打到了车!
从地图可见,支笏湖温泉区域(红色虚线)、苫小牧市和千岁市基本成一个三角形分布。从千岁市区每天有少量巴士前往支笏湖,但从西南方向北上的JR火车都会先经过苫小牧,然后再吭哧吭哧绕上去千岁。我们为了省时间,赶上当天就去支笏湖看日落,就直接在苫小牧下的火车,然后打车沿276号公路来到支笏湖,很快,比”火车坐到千岁再等接驳公交“能快大概两个小时。
从登别前往苫小牧的火车上能看到冒着烟的樽前山。其巨大的火山口中央有一个显著突出的熔岩穹丘。
工业港口城市苫小牧的街景。
说白了,就是支笏湖没有什么公共交通。当然,自驾的朋友们自然就不用操心这么多了。酒店的人说,札幌不少人周末就直接开车过来,也不远。
“苫小牧”和”支笏“如此生僻的地名,不出意外,也都是阿伊努语的词源!苫小牧(Tomakomai)的原义是”沼泽深处的河“,支笏(Shikotsu)则是”巨大的洼地“。而由于支笏shikotsu的读音在日语里也可理解为”死骨“,太过于惊悚,作为湖的名字也就算了,但旁边人住的镇子在转译成日语名字时,就改成了chitose,汉字写为千歳——对的,就是札幌机场所在地。
清澈的支笏湖和湖边的惠庭岳。第一天有点雾但风平浪静,第二天风把雾都刮跑了但也激得湖面波光粼粼。
支笏湖的成因同洞爷湖类似,也是一古老(4万年前)但巨大的火山口塌陷后形成的火口湖,而且最大深度达到360米,是全日本第二深的湖,仅次于田泽湖。但这个火口湖为什么不像洞爷湖一样是个圆形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支笏湖边的三个火山了:惠庭岳、风不死岳和樽前山。支笏湖的破火山口形成后,其边缘的火山活动仍持续,且依次形成了三座新的层状火山,而他们部分的山体自然也就填入了湖里,使原本圆形的湖在南北两侧各产生了弯曲。
若我们把三座火山的中心点与支笏湖起初圆形的中心这四点连起来,可以发现他们四点一线!而这条线,便是造就这一连串地质景观的断层所在。
支笏湖及其火山群的地形示意图。粗虚线表示支笏湖原火口范围,细虚线表示三座火山的范围,红线为断层的大致走向且穿过湖的中心点和三座山的火山口。
这个网站的小动画解释得挺好的: https://www.web-gis.jp/GM1000/SelfSelect/Self-Select_086.html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说到名称,惠庭 Eniwa的阿伊努语中原义是”尖山”,风不死 Fuppushi是”有杉树的地方”,而樽前Tarumae是”河岸的高处”。有诗意的同时还很接地气。
支笏湖温泉的核心区域有个游客中心,里面还包括了详细的地质方面的展览,很推荐。
左:樽前山碳化的树干;右:本地矿石样本。
左:我们去的那几天游客中心刚好有个小活动,游客可以收集落叶换取他们做的落叶书签,很有纪念意义。右:跨越千岁川的山线铁桥晚上会亮灯。
从温泉走过去千岁川的另一侧,有一个小山包,上面的红叶不错。
支笏湖边山丘上的秋叶
我们在支笏湖的最后一天,在游客中心租了自行车,打算趁着天气好,沿着公路骑去惠庭岳脚下看看。
朝着惠庭岳骑行,可以看见火山山顶还冒着白烟
惠庭岳脚下的石滩是一个公园,有不少人在野餐。顺着光线看,湖水格外的清澈透亮。
左:清澈见底的支笏湖湖水,湖底是各色的火山岩石头。右:下午的暖阳照在湖边满是黄叶的山坡上。
从惠庭岳往东南方向看,近处的湖水泛着涟漪,对面是风不死岳,而风不死岳后面的樽前山,只露出了左边的一个角。
回程时赶上日落十分,回头看惠庭岳,刚好太阳由下至上把惠庭岳的影子打在云上,十分独特的景致。
夕阳把惠庭岳的影子映在云彩上
绕回到湖东边后,我们看到了太阳下山前的最后时刻。这个角度看,樽前山没被挡太多,火山口中央的平顶熔岩穹丘很明显。
关于在北海道吃饭和本地农业的感想
在北海道这一趟吃得相当不错!札幌和小樽都有鱼市,海产新鲜美味且价格合理。本地的汤咖喱和味噌拉面也都十分有特色,味道浓郁,层次丰富。
左:札幌的鸡腿汤咖喱;右:登别的猪肉蔬菜汤咖喱
左:札幌味增拉面;右:支笏湖温泉酒店精致的伙食摆盘
我觉得一个能保住本地农业的地方,饮食质量是会有相当大的提升的——这在发达国家中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北海道毕竟是是快要接近亚寒带的地区了,产不了什么高大上的物产品种,都是什么萝卜、土豆、牛奶、玉米什么的,但因为不需要远距离运输或者复杂的保鲜工艺,所以科技狠活相对少,食材新鲜,质量有保证,能把很基本的菜式做的很好很淳朴。
结束!最后,为表示对北海道原住民的濒危阿依努语的尊重,现将此文中所涉及地名的阿依努语原义再复习一遍(括号中为阿伊努语片假名+阿伊努语读音):
札幌 Sapporo (サッ・ポロ・ペッ sat-poro-pet):干而宽的河。
小樽 Otaru (オタ・オル・ナイ ota-or-nay):沙滩中的河。
洞爷 Toya (トー・ヤ to-ya): 湖岸的土地。
有珠 Usu (ウㇲ us): 小海湾。
登别 Noboribetsu (ヌプルペッ nupure-pet): 深色浑浊的河。
苫小牧 Tomakomai (ト・マㇰ・オマ・ナイ to-mak-oma-nay):沼泽深处的河。
支笏 Shikotsu (シ・コッ shi-kot):巨大的洼地。
惠庭 Eniwa (エ・エン・イワ e-en-iwa): 尖山。
风不死 Fuppushi (フプシ fupushi): 有杉树的地方。
樽前 Tarumae (タオロマイ taor-oma-i): 河岸的高处。
注:
1. 亦有理论将鄂霍次克板块视为北美板块的一部分。